康师傅商标故事-电视剧急诊室故事开急救车的康(4)
时间:2022-11-01 21:51
后来康师傅又先后试推“康莱蛋酥卷”和另外一种蓖麻油,两种产品虽然广告都很出色,但同样犯下了高估市场的错误,一直未能获得理想的销售。至1991年的三年间,魏应行已赔掉了所携来的1.5亿台币的半数以上,几乎要打道回府。恰好在这时他嗅到了方便面的市场机会。 当年他经常乘坐火车,并食用从台湾带来的方便面。后来渐渐发现,一同搭车的人们对他的方便面常常十分好奇,经常有人围观甚至询问何处能买到。康师傅敏锐的捕捉到了这个市场的巨大需求,决定主攻方便面市场。 由于过去在台湾,魏氏四兄弟在方便面这个领域可以说是一片空白,就像幼稚园的学生一半。因此在推出新产品事便小心翼翼,边做边学。当时为了了解大陆的口味,便通过试吃的方式来改进佐料配方。同时在定价方面,发现当时的大陆市场上只能买到两种方便面:一种是进口的“高价面”,在机场饭店等地有售,却因价格偏高而难于推广,另外一价格极其低廉的袋装面,价格虽然低廉,但口味非常的差。康师傅考虑到消费者的消费能力,把售价定在一点九八元。 1991年适逢天津科技开发区招标,康师傅便在区内注册了顶益食品公司,把所有家当押进去,准备投产味道很浓的“康师傅”红烧牛肉面,这是经过详细的市场调查后确定的最适合大陆人的口味。 与此同时,康师傅的广告宣传已全面铺开。康师傅一改前两次用真人作广告的作法,顶益决定采用一个相对比较易记忆的动画人物,在称呼上,为适合北方人的思维方式,顶益决定用“师傅”这个词以显得较为专业,而姓氏则取用“健康”的“康”字,以塑造“讲究健康美味的健康食品专家”形象。当时台湾对大陆观众还很有吸引力,为迎合观众心理,这位“康师傅”当是来自台湾!这配合红烧牛肉面口味浓、份量足的特点,广告词则设计为“香喷喷,好吃看的见”。 1991年的电视广告费用相当便宜,在中央电视台的黄金时段插播条广告只需500元人民币,几乎等于不花钱做广告!康师傅决定展开“康师傅”的大规模广告攻势,选在中央电视台台湾电视剧前的黄金时段播出。当画面非常漂亮的“康师傅”广告一经推出,立刻打响,各地开始纷纷注目“康师傅”,掀起一股抢购狂潮。老百姓的热情即刻传染给批发商,甚至一度出现了顶益门前排长队,批发商提着一麻袋一麻袋钱要订货的场面。 为应付供不应求的热销局面,顶益不得不投入大量现金至流通领域,同时用提前收来的订金购入国外的先进机器设备,招收培训人员。1992年,第一碗面出笼。6个月内,顶益生产线上的工人即从300多人猛增到三四千,将生产线扩大至天津之外的多个城市,“康师傅”畅销全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