鸽子花地理商标-贵州如何借助传统手工艺助力乡(2)
时间:2022-11-01 21:32
1、传统工艺工作站推动非遗“活在当下” “贵州传统工艺面广量大,传承人知识结构单一,创作和创新能力弱,技术及工艺瓶颈明显,传统工艺制品与现代生活脱节、产品附加值低、从业者生活难以为继等问题比较突出。”传统工艺贵州工作站站长、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手工艺术学院院长赵罡告诉记者。 为化解上述难题,苏州工艺美院除了陆续开展贵州传统工艺传承人学历班、定向培养学历班等强化非遗传承人能力建设的培养机制,还协调相关高校、设计机构、传统工艺研究者进入工作站,帮助当地提高传统工艺产品的设计和制作水平,培养人才队伍。 贵州黔西南州册亨县丫他镇板万村就是一个成功案例。 板万村与贵阳之间有六七个小时的车程,山路崎岖。2015年以来,中央美院副院长吕品晶教授带领团队在板万村完成了传统村落的现代化改造。在保留布依村寨原貌的基础上,每家每户的格局构造均符合现代生活需要,村里的学校、手工作坊、酒坊等生产生活设施一应俱全。为了让村里的孩子从小学习、继承布依族的传统文化,设计团队在板万村中心小学的改造中设计了一个乡土博物馆。 板万村有从事手工艺的传统,织布绣花是当地妇女的基本技能,吕品晶联系赵罡,提出对绣娘进行培训。2017年,8名布依族绣娘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研习培训计划学员,从大山深处来到苏州工艺美院,进行了为期30天的培训。返回村庄后,她们带领当地绣娘提高传统技艺水平,绣娘经济收入明显提高。 “这个村子正在显现‘见人见物见生活’的非遗活态保护态势,民族手工艺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滋养和生长。”赵罡告诉记者,乡村是传统文化的天然载体,传统工艺往往富集于乡村地区,以农民为创作和生产主体。传统工艺产业以文化为核心驱动,通过整合农村自然和文化资源,拓展具有特色的文化产业空间,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实现文化富民。可以说,传统工艺工作站建设,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的平台支持。 在贵州工作站专家和当地政府、手工艺从业者的共同努力下,多个传统村落逐渐整理出了本土手工艺开发的着力点和方向,尝试建立起一种“艺术 乡村”的中国传统乡村文化发展之路。 雷山县麻料村是远近闻名的银饰村。2017年,工作站推动建设麻料村银饰技艺传习基地,全村入股近100万元股金成立银饰公司,同时申请58万元扶贫资金建立银饰博物馆。目前麻料村主要采取“公司 合作社”的经营模式,通过抱团发展,将银饰锻造打造成麻料村的产业,同时成为全国高校银饰专业学生的工艺课程实践场所,带动麻料村村民脱贫致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