鸽子花地理商标-贵州如何借助传统手工艺助力乡(4)
时间:2022-11-01 21:32
苏州工艺美院2013级毕业生凤佳琦带着自己的毕业设计课题《雷山印象》来到雷山,把研究成果运用到了她在西江千户苗寨开设的青年旅社“深山所在”品牌形象设计中。 东北姑娘凤佳琦选择到贵州创业,源于母校组织的田野调查。她意识到贵州“遍地是宝”,却“养在深闺人未识”。她和当地的蜡染匠人合作,开了一家特色蜡染设计体验馆“三木九”,每年设计制作大量的蜡染特色旅游品,远销海内外,为当地传统蜡染技艺拓展了新领域。 “在贵州,我能够真正学以致用。”凤佳琦表示,接下来,团队将加大力度在电商、新媒体方面进行宣传,让贵州传统工艺被更多人熟悉和接受。 来源:光明日报 贵州如何借助传统手工艺助力乡村振兴? 据统计,2017年,贵州全工业产值达60多亿元,带动百万余人口就业。贵统工艺生机勃发、带动百姓增收致富的背后,是传统工艺工作站发挥了巨大实效。 2016年以来,在文化和旅游部支持与指导下,相关企业、高校和机构先后在新疆哈密、湖南湘西、贵州雷山、青海果洛、安徽黄山等传统工艺聚集地设立了10多个传统工艺工作站。同年5月,贵州省文化厅与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率先成立传统工艺贵州工作站,以工作站为平台,开展研修研习培训、示范引导、品牌培育,提升传统手工艺的市场竞争力,助力乡村振兴,形成了行之有效的文化富民经验和模式。 1、传统工艺工作站推动非遗“活在当下” “贵州传统工艺面广量大,传承人知识结构单一,创作和创新能力弱,技术及工艺瓶颈明显,传统工艺制品与现代生活脱节、产品附加值低、从业者生活难以为继等问题比较突出。”传统工艺贵州工作站站长、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手工艺术学院院长赵罡告诉记者。 为化解上述难题,苏州工艺美院除了陆续开展贵州传统工艺传承人学历班、定向培养学历班等强化非遗传承人能力建设的培养机制,还协调相关高校、设计机构、传统工艺研究者进入工作站,帮助当地提高传统工艺产品的设计和制作水平,培养人才队伍。 贵州黔西南州册亨县丫他镇板万村就是一个成功案例。 板万村与贵阳之间有六七个小时的车程,山路崎岖。2015年以来,中央美院副院长吕品晶教授带领团队在板万村完成了传统村落的现代化改造。在保留布依村寨原貌的基础上,每家每户的格局构造均符合现代生活需要,村里的学校、手工作坊、酒坊等生产生活设施一应俱全。为了让村里的孩子从小学习、继承布依族的传统文化,设计团队在板万村中心小学的改造中设计了一个乡土博物馆。 板万村有从事手工艺的传统,织布绣花是当地妇女的基本技能,吕品晶联系赵罡,提出对绣娘进行培训。2017年,8名布依族绣娘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研习培训计划学员,从大山深处来到苏州工艺美院,进行了为期30天的培训。返回村庄后,她们带领当地绣娘提高传统技艺水平,绣娘经济收入明显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