鸽子花地理商标-贵州如何借助传统手工艺助力乡(5)
时间:2022-11-01 21:32
“这个村子正在显现‘见人见物见生活’的非遗活态保护态势,民族手工艺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滋养和生长。”赵罡告诉记者,乡村是传统文化的天然载体,传统工艺往往富集于乡村地区,以农民为创作和生产主体。传统工艺产业以文化为核心驱动,通过整合农村自然和文化资源,拓展具有特色的文化产业空间,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实现文化富民。可以说,传统工艺工作站建设,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的平台支持。 在贵州工作站专家和当地政府、手工艺从业者的共同努力下,多个传统村落逐渐整理出了本土手工艺开发的着力点和方向,尝试建立起一种“艺术 乡村”的中国传统乡村文化发展之路。 雷山县麻料村是远近闻名的银饰村。2017年,工作站推动建设麻料村银饰技艺传习基地,全村入股近100万元股金成立银饰公司,同时申请58万元扶贫资金建立银饰博物馆。目前麻料村主要采取“公司 合作社”的经营模式,通过抱团发展,将银饰锻造打造成麻料村的产业,同时成为全国高校银饰专业学生的工艺课程实践场所,带动麻料村村民脱贫致富。 本土民族企业通过参与工作站建设,更便捷地汲取传统工艺的养分,滋养和提升品牌价值,从而诞生了一批富有民族和地域特色的知名品牌。石丽平是松桃苗绣“鸽子花”品牌的创始人,也是“贵州苗绣”的省级代表性传承人。2016年起,石丽平的企业与苏州工艺美院教师戴蕾的设计团队开展合作,将土布教学纳入课题设计之中,扩大了土布的使用范围。如今,“松桃苗绣”成功注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产品远销美国、加拿大等国,松桃梵净山公司直接带动3800多人就业,年6000多万元。 在多个村落的改造和传统手工艺振兴过程中,当地政府开始逐渐意识到以非遗与传统工艺推动全域文化和旅游的发展,是当地未来实现脱贫与振兴的重要抓手。 工作站呈现的互动格局,也让高校受益匪浅。“学校依托自身的传统学科优势,探索非遗传承的多种可能性。我们建成了非遗传承与创新的专业教学资源库,还在装饰艺术系开设了苗银、苗绣等专业方向,与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等贵州当地的学校协同育人,培养工艺美术专门人才。”苏州工艺美院院长范卫东告诉记者,传承人走进学校,让学校源源不断地挖掘非遗富矿,让教师的研究和实践有了更明确的方向、更坚实的基础,推动非遗“活在当下”。 2、“创意 ”推动传统工艺融入现代生活 如何让过去很受欢迎但在现代逐渐失去生存土壤的手工产品,转化为适应当代人休闲娱乐、怡情美育的创意手工艺?贵州非遗传承人中出现了不少年轻人的身影,他们技艺精湛,了解外界的信息,擅长根据客户的需求组织生产,这加快了贵州传统工艺实施“创意 ”、融入现代生活的步伐,提升了传统工艺的市场竞争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