鸽子花地理商标-贵州如何借助传统手工艺助力乡(3)
时间:2022-11-01 21:32
本土民族企业通过参与工作站建设,更便捷地汲取传统工艺的养分,滋养和提升品牌价值,从而诞生了一批富有民族和地域特色的知名品牌。石丽平是松桃苗绣“鸽子花”品牌的创始人,也是“贵州苗绣”的省级代表性传承人。2016年起,石丽平的企业与苏州工艺美院教师戴蕾的设计团队开展合作,将土布教学纳入课题设计之中,扩大了土布的使用范围。如今,“松桃苗绣”成功注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产品远销美国、加拿大等国,松桃梵净山公司直接带动3800多人就业,年6000多万元。 在多个村落的改造和传统手工艺振兴过程中,当地政府开始逐渐意识到以非遗与传统工艺推动全域文化和旅游的发展,是当地未来实现脱贫与振兴的重要抓手。 工作站呈现的互动格局,也让高校受益匪浅。“学校依托自身的传统学科优势,探索非遗传承的多种可能性。我们建成了非遗传承与创新的专业教学资源库,还在装饰艺术系开设了苗银、苗绣等专业方向,与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等贵州当地的学校协同育人,培养工艺美术专门人才。”苏州工艺美院院长范卫东告诉记者,传承人走进学校,让学校源源不断地挖掘非遗富矿,让教师的研究和实践有了更明确的方向、更坚实的基础,推动非遗“活在当下”。 2、“创意 ”推动传统工艺融入现代生活 如何让过去很受欢迎但在现代逐渐失去生存土壤的手工产品,转化为适应当代人休闲娱乐、怡情美育的创意手工艺?贵州非遗传承人中出现了不少年轻人的身影,他们技艺精湛,了解外界的信息,擅长根据客户的需求组织生产,这加快了贵州传统工艺实施“创意 ”、融入现代生活的步伐,提升了传统工艺的市场竞争力。 在黔东南州黎平县肇兴侗寨内,出生于1985年的侗族蓝靛靛染传承人陆勇妹管理着一家以蓝靛靛染和侗族服饰为主的合作社。抱着对蓝靛靛染的热爱,以及希望更多侗族姐妹回乡务工的想法,在工作站的协调下,陆勇妹和同村的妇女们开办了“传统工艺农民专业合作社”。陆勇妹还利用县政府的经费,开办了精英培训班。目前,合作社已有600多名社员,还取得了5项技术专利和9项外观专利。 高校是传统工艺“创意 ”的重要源头。 传统工艺贵州工作站建成后,贵州省文化厅与苏州工艺美院联合设立“创意贵州”项目。两年多来,400多位苏州工艺美院的师生前往苗族、侗族文化的相关区域开展非遗采集、工艺寻访,研究研发,开展“雷山篇”“黎从榕篇”主题设计项目,形成了1500多组设计成果。其中一部分优秀作品已被当地民族企业转化应用到实际生产和销售中。 2015级首饰设计班毕业生高永星的首饰设计作品《镜·灵》,灵感来源于他在调研中的所见所闻。“在岜沙侗寨里看到的雾霭朦胧的山、肇兴标志性的侗族鼓楼、堂安灵秀生动的梯田、榕江的亭台楼阁,都是我的创作原型。”高永星告诉记者,这一系列作品,结合了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银、贴近生活的铜和寓意自然的黑檀三种材料,通过设计这个产品,是想留住当时在贵州那种被震撼、被感动的感觉,表达出自然的感染力和包容性。 |